今天从教育体系、申请要求、历史申请数据等详细聊聊!
1. 英国的高等教育是以专业教育为导向,美国是通识教育。
英国高中阶段的A-level课程本身就有细分的商科、艺术、科学等领域课程,从这个阶段就开始专业探索分流了。比如,想要申请医学专业,通常需要A-level阶段的生物、化学成绩;申请经济学专业大多需要数学成绩,甚至进阶数学;申请计算机科学则通常要求数学和物理成绩。
学生通常在申请时就已经确定专业方向,本科阶段高度专业化,入学后直接进入专业课程学习。这种模式下,大学自然更看重学生是否具备扎实的学术基础和在特定专业领域深造的潜力。高中成绩以及相关核心课程的成绩作为学术能力的直接体现,自然成为招生的核心依据。
英国大学要的是学术深耕,他们的学生画像基本就是目标明确的专才,他们青睐对某个专业方向极其热爱的,甚至是有点“一根筋”的学生。
美国的本科以通识教育为导向,偏爱全面发展。他们希望学生具备学术能力的同时,也能有良好的沟通协作和社会责任感等综合能力。所以他们招生时不仅看成绩,更要通过文书、活动经历,判断学生是否具备这些“软实力”,以及是否能为校园社区带来独特价值。
两个国家的本科申请从来没趋同过,之所以有这种说法,可以考虑是现在多国联合申请非常普遍,自然会按要求高的为标准,更为全面的准备申请。
2. 成绩和背景提升,孰轻孰重?申英国,成绩好,还需要背提吗?
既然英国关注学术成绩,为啥还要做背景提升?如果我只申请英国大学,成绩很好,背提是不是不重要了?
当然重要;因为顶尖学校不缺生源,竞争太激烈。拿实际数据谈谈“竞争”如何激烈吧。
剑桥、牛津去年本科有2w多人申请,UCL有8w多,帝国理工3w多,LSE接近3w份,逐年递增,英国G5的申请量和美国的申请量是接近的,在单纯的筛选成绩并不能够完全决策的时候,只能是看其他的材料。
比如G5的院校会有自己的入学考试,这个也是帮助他们做筛选的,除了G5之外的很多学校,申请量不是那么大,生源少,那么对分数的考量会更多,只是说不同学校参考背提活动的比例不同,并不是唯分数论。
包括他们的UCAS文书改革后的第三个问题,既体现出他们要专才的特点,又体现出他们越来越看重相关活动。
那背提和成绩,到底哪个更重要?
我想用“英国申请学术成绩要求明确、弹性更小”来表述更加准确,也更容易让家长们理解学术成绩在英国申请中的重要性,基本上没达到官网的基本要求就没用,弹性空间非常小。
就拿IC的招生数据来说吧:
近5年帝国理工的本科申请人数逐年递增,2020年申请人数为25,780人,2024年飙升至32,887人,这种顶尖的学校不缺生源!offer数量一直在8000份左右,offer率自然呈下降的趋势,2024年的offer率为25.13%;意味着每4个学生中,就会有3个学生收到拒信。
比如IC的数学专业,官网要求的最低要求是A*A*A-A*A*AA,对相关数学和高数成绩有硬性要求,24年offer数据公示,拿到offer的学生基本都是这个成绩范围的。
TMUA考试也算作申请流程中的一部分。就是当你达到了基础的学术成绩门槛后,你会发现身边全是同样成绩优异的申请者,这时候,学校专门的测验、文书、活动就成了区分关键。
这就像参加高端音乐会——成绩是你的入场券,但入场后坐前排还是后排,甚至能否上台表演,取决于你的“乐器演奏水平”。
所以对于顶尖名校,筛选标准就是会越来越严格、多元。
3. 英美两国高等教育在能力培养上的趋同。
其实不论是去美国还是英国留学,包括德国,法国,其他国家,我们在孩子去留学前的培养,应该是趋同的,除了具体的标化考试要求有差异,要想留学成功,孩子必须具备的独立性,思辨力,与人沟通能力,遇到问题不退缩的韧性等等,这都是应该去提前培养的,在某种意义上这比分数更重要。
关于软技能的重要程度,其实也可以从英国高等教育的职业导向上看出来,从业30年来,我们观察到英国无论是本科还是研究生,都很注重软技能的提升,培养学生“出来就能入职场”。这是英美两国高等教育在能力培养上的趋同,都很注重毕业生在职场中的实际应用能力。
4. 不止是留学规划,更是教育和成长的规划。
早期探索很重要:鼓励孩子在高中阶段广泛探索专业方向,发现真正兴趣所在。成绩是基础:确保达到目标专业的基本成绩要求,这是入场券。深度优于广度:在背景提升方面,与其参加多个蜻蜓点水的活动,不如深耕一个专业领域。例如,对心理学感兴趣的学生,可以尝试设计心理学实验并撰写报告、阅读专业文献并提出自己的见解等。记录成长过程:鼓励孩子保留所有与专业相关的活动记录、作品和反思,这些将成为文书和面试的宝贵素材。针对性准备:研究目标院校和专业的特定要求,包括是否需要参加额外入学考试、作品集要求等,提前做好准备。
最后,英美申请从来就很不一样,但我们对准留学生的能力培养是趋同的。